2002-05-06

行天宮 Xingtian Temple

12:44

大門 / CTIN travelog-老山羊部落格

行天宮簡介

行天宮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又稱恩主公廟、恩主公或恩主宮,行天宮主祀關公,是一座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除了台北本宮外,在西元1956年,黃欉分別在北投 (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主祀關公的寺廟,即為行天宮分宮、併稱「行天三宮」;行天宮發展至今,除了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外,也是全台各地信徒的景仰所在,行天宮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

行天宮-歷史發展

行天宮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大約在西元1949年,位於台北縣樹鎮的煤礦商人黃欉(行天宮敬稱「玄空師父」),在台北市九台街(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附近)建立了關帝廟行天宮(原為慶善堂),至1960年代初開始有了將原本的關帝廟行天宮擴建的計畫,但在政府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此地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歷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以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交換,黃欉便請擁有豐富建廟經驗的廖石成設計、施工,終於在1968年行天宮順利落成;1949年黃欉在三峽建立關帝廟行修宮,但由於香客日益龐大,因此不得不將廟舍牽至今日北投行天宮所在地,三殿式的大廟格局讓北投行天宮更為氣派;1962年黃欉自建白雞行修宮,至1965年落成,形成台北行天宮、北投行天宮和白雞行修宮行天三宮的系統。

行天宮-宗教特色

行天宮供祀五恩主,正殿主祀關公(關聖帝君),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另外還有呂洞賓(孚佑帝君、呂恩主)、張單(灶神、張恩主)、王善(王恩主)和岳飛(岳恩主);行天宮大殿左右側殿旁祀關雲長義子關平和麾下大將周倉,以及道教三清、佛祖、孔子和三教其他神明;台北行天宮的民俗習慣和其他廟宇有些許不同,例如不燒金紙、不拜牲禮以及以添油箱代替拜斗科儀。

行天宮商場(行天宮地下道)

行天宮商場即行天宮地下道,從民權松江路口四個角落入口進入,亦可稱為算命街,與龍山寺地下街合稱為「台北市兩大命理區」,佔地約為88平方公尺,共有22家攤位以香燭、水果、算命等攤位為主,於西元1985年營業,每天約從上午8點至晚上9點,除了是台灣當地民眾看相、問事、占卜的好去處,也是國外旅客特別是日籍旅客喜愛造訪的旅遊勝地,讓來到行天宮旅遊的民眾能順道至行天宮商場(行天宮地下街)體驗台灣獨特的民俗風情。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1、國道一號:由台北交流道(松江路)下,續行松江路往民權東路方向行駛至民權東路口即可到達行天宮。★ 搭乘大眾運輸:1、公車:(1)、搭乘225、285、49、527、617、63、642、676、685、松江-新生幹線、紅29、紅31、紅32、109、203、214、222、26、277、279、41、5、612、72至民權松江路口站即可到達行天宮。(2)、搭乘222、286、298、642、643、676、72、74、松江-新生幹線、敦化幹線、棕16、214至行天宮站即可到達行天宮。2、捷運:搭乘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轉乘109、214、222、280、642、643、72、松江-新生幹線至民權松江路口站即可到達行天宮。

Read the full story

真理大學

12:17

新建的教堂 / 李棟梁
理學堂位於真理街4巷底,在真理大學(原淡水工商專校)內,又稱為牛津學堂。西元1880年,馬偕牧師在此籌蓋校舍,開設學堂,並題名為牛津。當時課程除了神學外,尚有各種現代課程,成為外人在台推行新式教育的開創者。該棟建築結合中西藝術,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民俗色彩,值得一再玩味鑑賞。

交通資訊

公車:可搭乘紅26號、台北─淡水(板橋-萬里海水浴場)、三重客運(淡海─板橋)或指南客運10路(樹林─淡海)至紅毛城站下車,再步行約3分鐘可達。

Read the full story

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

11:41

紅樹林區 / 老山羊資訊網
台灣淡水河口竹圍、挖仔尾與八里渡船頭一帶的紅樹林,是植物學上紅樹林成林分佈的北限。紅樹林學名「水筆仔」,因花與枝幹呈紅色而得名,亦是植物界中唯一以胎生方式繁衍的植物。而紅樹林形成的沼澤生態體系,造成豐富的食物鏈,吸引螃蟹、鷺絲、水鳥等各種動物來此棲息。  此區民國72年經內政部公布劃定為「淡水河口保護區計畫」之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0公頃。八里鄉農會歷年來與米倉國小教師合作編訂教材,並於每年11月~4月間舉辦紅樹林生態之旅,意者請洽推廣股黃梓雄股長。

Read the full story

關渡自然公園 Guandu Nature Park

11:30

舢舨漁船 / 羅義學
位於台北盆地北端,淡水河、基隆河交接處,於民國90年12月1日起,「關渡自然公園」即由臺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來經營管理,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地,也是愛鳥民眾賞鳥的景點。關渡自然公園與淡水鎮相鄰沼澤濕地佔地57公頃,主要分為:主要設施區、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永續經營區等四個區域,其中保育核心區並未開放給遊客進入,但是可以透過中心二樓的望遠鏡或賞鳥小屋來觀察裡頭的狀況。關渡自然公園有賞鳥的天堂,北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美號,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鬆軟泥濘,提供鳥類棲息,政府為保護這一塊濕地,故將公園規劃為保護區、自然教育區、景觀區與休閒區。賞鳥旺季每年10月~3月,為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本島可見的四百多種,在這裡曾出現二百餘種,足見鳥類資源的豐沛。其他沼澤特有植物相、招潮蟹、彈塗魚…等生態都非常值得探究觀察。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由北投或士林開至關渡後從馬偕護校的知行路往下開即抵。★ 搭乘大眾運輸:公車---223、302、308、指南2、指南5、MRT捷運淡水線『關渡』站下車,循路知行路走即抵。捷運---搭乘淡水線至關渡站,由大度路出口出站,轉搭大南客運小23路、紅35路公車,於「關渡自然公園」站下車,即可到達;或步行即可抵達本園。

Read the full story

白樓紅樓、偕醫館

11:14

紅樓 / 席慧研
白樓   從三民街4巷左轉,爬上數階階梯,即可看到著名的白樓。白樓目前雖然已殘破不堪,但是從現存精美的大門、廊柱、圓拱與竹節欄杆,不難想像當時的氣派豪華。當時,這座洋樓是當做外商的洋行使用。 紅樓   在白樓後方的山坡上,是一棟米黃色的兩層洋樓,原本她是磚紅色的,俗稱「紅樓」。在19世紀末期,由一位富有的李姓船商所建的住宅,正對著觀音山與淡水河的這棟「殖民地式」洋樓,可說是淡水黃金時期的洋樓華宅的代表作。在周圍現代民方的環繞下,更顯得古典靜謐。目前,進駐了私人企業經營的「紅樓」餐飲店,因此不方便遊客遊覽及拍照。 偕醫館  加拿大出生的馬偕牧師在西元1872年渡海來臺傳教,他是第一個在台灣北部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他在淡水傳教、定居,並與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生子。西元1901年因喉癌在淡水去世,葬於淡江中學內的私人墓園。馬偕牧師以行醫輔助傳教,在淡水設有「偕醫館」,為病人拔牙,並以新式藥物治療瘧疾,又幫人戒除鴉片煙癮。此外也設立「牛津理學堂」及創辦「淡水女學」,寫下台灣女子教育第一頁。  目前仍保存著1880年馬偕牧師初建時的面貌,該建築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有閩南瓦的屋頂及西洋圓拱的門窗。偕醫館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座西式醫院,延續至今,長老教會更擴增醫務,成立了「馬偕紀念醫院」。 長老教會教堂  長老教會教堂位於偕醫館的旁邊,由於淡水是馬偕牧師開始傳教的地方,因此這座教堂也就成為台灣教會的發源地。教堂建立於1891年,原來是白色的外牆與方形鍾塔的建築。1932年重建時改用紅磚,成為今天的「仿歌德式」教堂。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