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安徽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安徽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3-07

宏村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15:08

宏村簡介

宏村位於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黟縣宏村鎮、黃山山腳下,西有邕溪河和羊棧河流經,坐北朝南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是中國著名一座擁有豐富明清時代歷史建築的村落,佔地約為280000平方公尺,水系設施和牛形空間布局是典型的徽州建築;2000年宏村和皖南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宏村古建築群為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美稱,更是電影《臥虎藏龍》的取景場地之一。

宏村的歷史發展

宏村史始建於西元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村名原為「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落所在地,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族長請風水師勘查地理後,引水入村並將村落的格局重新規劃;到了清朝中葉在一次大規模的興建後,為避乾隆皇帝的年號「弘曆」便將弘村更名為「宏村」,發展至今日目前宏村所保留的古建築包含明朝建築1幢、清朝建築102幢、民國時期建築34幢。

宏村的建築特色

宏村大規模的古建築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套村落的供水系統,當時宏村村民將溪邊的河水引入村內,寬約1公尺的水圳在宏村中部形成半月型的沼澤,名為「月沼」,南部也形成一個弓形的沼澤,名為「南湖」,是宏村獨特的風貌;宏村的布局為牛形,雷崗山為牛頭、村口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水圳為牛腸、建築群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擁有「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的對聯。

宏村的旅遊景點

宏村的建築主要為私人住宅和園林,以及書院和祠堂等等設施,多為二進院落,依水而建的建築是宏村內隨處可見的景觀;『南湖書院』位於南湖北岸,為明末時代的「倚湖六院」等六座私塾,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組成;『承志堂』是宏村最大的建築群體,建於西元1855年(清朝咸豐5年),是鹽商汪定貴的居所,佔地約為2100平方公尺由60多間房屋組成,包含三間迴廊式的正廳和後廳以及家塾廳、魚塘廳、吞雲廳(吸食鴉片專用)、排山閣(打麻將專用)等等,每間廳堂的木柱和額枋都有精細的雕刻,可看出當時大戶人家的富麗堂皇;『樂敘堂』位於宏村月沼的北岸,是汪氏家族的宗祠所在,更是宏村目前為一僅存的明朝建築,最大的特色為木製的雕刻藝術,也是來到宏村不可不看的旅遊景點。

Read the full story

2004-08-16

黃山風景區 Huangshan Mountain

14:54

黃山上的松樹 / 台灣中國旅行社
黃山雄踞于風景秀麗的晚南山區,它以三奇、四絕的奇異風采名冠於世。黃山所具有全是大自然的傑作,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瓏剔透的怪石,變化無窮的雲海,千奇百怪的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神奇美景,它偉、奇、幻、險的景色真令人叫絕。黃山現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區內有名可指的共有72峰,其中大峰、小峰各為36個。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是黃山三大主峰,海拔皆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蓮花峰為最高,海拔1860米。秦代黃山稱作黔山,唐朝天寶年(西元747年)間依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的傳說而改名為黃山。  黃山是一個峰之海、雲之海,全山共分五海,即北海、前海、西海、東海和天海。而平天虹是前山與後山的分界。  黃山一般先乘車至溫泉,溫泉是黃山旅遊接待中心,這裏別墅成群,樓閣遍佈,黃山賓館就在這裏。賓館前的桃花溪環境清幽,勝景不少,溪旁還有溫泉浴池和溫泉游泳池。  游過黃山的人都說:黃山的主旋律是在雲霧中。這就是說黃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帶,而且是有雲霧時為最佳。陳毅同志游黃山後說:黃山是前山雄偉,後山秀。這說明黃山內部的自然風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人也說,前山精華數三峰,即蓮花峰、天都峰、玉屏峰,後山佳麗萃兩海,即西海和北海。根據遊人的經驗,游黃山必須登上高峰地帶,否則是看不到黃山最絕佳的風光的。現黃山已通纜車,遊人可以從溫泉乘汽車到雲穀寺,然後在此乘纜車直上黃山北海白鵝嶺,由後山上去,前山下來。但是有腳力的年輕遊客乃以前山上,後山下為好。  北海賓館是後山的接待中心。在北海賓館右側有豔麗絕倫的散花塢,這裏可觀賞著名的夢筆生花奇景。北海賓館對面是雄偉的獅子峰,這裏有著名的巧石猴子觀海。觀賞北海景色的主要觀賞點清涼台就在這座獅子峰的山腰上,淩晨來此可看壯觀的雲海日出。位於北海賓館東方的石筍虹,號稱黃山第一奇觀,虹上石柱參差林立,奇松奇石風姿各異,十八羅漢朝南海維妙維肖,引人入勝。  西海的賞景勝地為排雲亭,這裏簇擁著許多箭林般的峰巒,大峰磅礴,小峰重疊,每當雲霧縈繞,層層疊疊的峰巒時隱時現,酷象浩海中的無數島嶼。特別是夕陽西斜,層巒盡染,氣象萬千,呈現著無限瑰奇的絕妙景象。由排雲亭往南行,有著名的飛來石。飛來石不僅形態奇特,在平臺上憑欄攬勝,還能令人進入絕妙的畫境,雙剪峰、雙筍峰就象一幅神奇的潑墨山水畫。  光明頂是天海的觀賞點,由於地勢高曠,所以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極佳處,現這裏已建起黃山氣象站。  由光明頂往南行,將經過維妙維肖的鼇魚峰和老僧入定奇石,下百步雲梯就可來到蓮花峰。蓮花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宛如初錠的蓮花,登上絕頂有兩奇:一為景奇,二為鎖奇。年輕的情侶或夫婦常把兩把大鎖扣意一起鎖在絕頂四周鐵上,以示永結同心,所以這裏已成鎖的博物館。由蓮花峰往東南行,可達玉屏樓,它地處黃山三大主峰的中心,這裏幾乎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所以有黃山絕佳處之稱,是觀賞前海景色的觀賞點。馳名中外的迎客松挺立在玉屏樓東側。由迎客松往東去,可至黃山三大主峰中最險峻的天都峰,上天都峰並非易事,必須經陡峻奇險的天梯。天橋。鯽魚背和三個石洞才能抵達,其中以鯽魚背最險。下天都峰後就是下山之路,一路景色動人。

Read the full story

2003-01-08

齊雲山

10:28

齊雲山 / 四川旅遊信息網
’黃山白嶽甲江南’。白岳者,齊雲山也。齊雲山位於休寧縣境內,景區面積60平方公里,雖無黃山的雄偉高峻,但峰巒奇異,別有一番清秀可人的風情。齊雲山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畫,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清乾隆帝巡遊江南時曾讚譽齊雲山是’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齊雲山呈丹霞地貌,幾百處景點組成了一片奇石巧布,岩洞藏幽,天開神秀,燦若紅霞的自然美景。景區分為月華街、雲崖洞、樓上樓三部分。現已開通客運索道。景區緊鄰皖贛鐵路和屯溪至景德鎮公路幹線,東距黃山機場33公里,交通方便。  道教聖地-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江南小武當’之稱。山上道觀參差,宮廟相映,鐘鼓磬鳴,嵐煙縹緲。1984年6月恢復了齊雲山道教協會,有正常的宗教儀式活動,可供遊客參觀。摩崖石刻 齊雲山吸引著歷代名人雅士,紫霄崖下的《紫霄宮玄帝碑銘》為明代才子唐撰、戴煉書,碑高7.34米,寬1.40米,為江南見。數以千計碑碣石刻,其清麗的詞句,遒勁的書法,匠心的鐫刻,構成了壯觀的藝術珍品長廊,使齊雲山成為覽景訪古的聖地。  洞府樓閣 齊雲黑虎崖,也稱真仙洞府,危崖相連如垣,崖間洞窟累累,有八仙、圓通、羅漢、雨君、文昌、珠簾等,內供神像;崖頂清流飄灑而落,如珍珠垂簾,下有碧蓮池承接,常年晶瑩碧透,不竭不溢。明嘉慶年間修築的’樓上樓’,結構巧妙,由兩層天然石窟組成,雖歷盡滄桑,仍景色蒼幽。  齊雲群峰 齊雲山景區有9座主要山峰,最高峰廊岩,高百余米,陡峭如削,上覆下陷,呈60°傾斜,仰望高聳入雲而又勢若壓頂,險峻雄奇,有’一石插天,與雲並齊’之稱,齊雲山也由此得名。此外,還有’山作香爐雲作煙’的香爐峰、相映成趣的三姑峰與五老峰、宛如采藥仙子的仙女峰等。此外,齊雲山景區還保存有一片天然楠木林,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深處林蔭蔽日,澗水潺潺,’幽谷常有煙雲鎖,楠樹香花千萬朵’,亦具觀賞價值。

Read the full story

琅琊山

10:28

琅琊山-02 / 四川旅遊信息網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這琅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何以名琅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琅琊司馬睿曾寓居於此而改稱琅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釉率數路大軍出塗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琅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琅琊山彙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琅琊山,故亦名為琅琊。  琅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琅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佈山間,歸雲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琅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於回北門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遊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琅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裏辟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餘家窪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製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築特色。橋上築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築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遊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遊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築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築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採用古典建築的飛簷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裏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裏象一座檢閱台,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鬱,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於會峰閣立在琅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瞭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佈,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雲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Read the full story

桐城文廟

10:27

桐城文廟 / 四川旅遊信息網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裏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誌》,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西元1314年),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占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臺,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簷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簷淩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緻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  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禦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Read the full story

天柱山

10:26

天柱山-01 / 四川旅遊信息網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嶽西兩縣境內,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著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雲: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絕稱人意......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餘四鎮是:北鎮醫巫閭山(在遼寧省)、東鎮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吳山(在陝西省隴縣)、南鎮地稽山(在浙江省紹興)。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佈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志》稱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奇絕。  天柱山著名遊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于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穀側陡岩直立,穀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在這裏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于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歎。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穀長約五、六華里,穀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組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

Read the full story

明教寺

10:15

明教寺 / 四川旅遊信息網
明教寺俗稱曹操點將台,在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距淝水、津水和逍遙津都不遠。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禦東吳水軍,迄今為止已有1700多年歷史。教弩台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臺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跡。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後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  梁武帝時又在臺上建有鐵佛寺。唐大歷年間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後毀於戰火。現在的明教寺,聳立臺上,雄偉壯觀,乃清光緒十一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雲遊募化,按原樣重建而得。明教寺現為全國重點寺廟,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後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寶殿飛簷翹角,風鈴叮鐺,殿脊高聳一巨大錫葫蘆,銀光閃耀,直刺雲天,顯示了我國佛教寺宇威嚴莊重的建築特色。寺內鐘鼓齊鳴,梵音繚繞,充滿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Read the full story

2002-02-05

九華山

18:03

九華山-01 / 四川旅遊信息網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后,對其讚歎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  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裏一小廟,五裏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眾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次為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00斤的古鍾,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勝景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臺,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臺,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臺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臺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于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臺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