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甘孜藏族自治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甘孜藏族自治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5-10-31

查干湖

14:35

卓干湖冬捕 / 馮順
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面積有420平方公里大,湖區南北長37公里,東西長17公里,平均水深2.5公尺,最深處6公尺,一到冬天,整個查干湖完全被冰凍起來,白茫茫一片,湖面上可以行車,但當地蒙古部落的捕魚活動,並沒有因此停止,只是換了方式,繼續進行。住在查干湖周圍的漁獵部落,是蒙古族的后裔,而查干湖的冬季捕魚,卻早在遼金時期就享有盛名,歷代君王都曾經攜群臣嬪妃來此鑿冰捕魚,大擺「魚頭宴」,雖然歲月更迭,但查干湖的神秘冬捕,依然流傳,還被稱為是「最後的漁獵部落」。冬捕前,查干湖上都會舉行「祭湖醒網」儀式,就是先在結冰的湖面上,先鑿出一個冰洞,由當地的喇嘛、查瑪舞、漁把頭和樂隊,圍繞著這個冰洞舉行祭典,將再供品和酒倒入冰洞中,經由喇嘛誦經後完成。祭典之後,為期約一個月的冬捕才能展開。查干湖的冬捕,並非沒有目的的濫捕,在一個月的冬捕時間內,最多僅捕100萬公斤後即停止,以維持湖中的魚群數量不會枯竭。查干湖生產的魚種類甚多,但最受歡迎的是一種體積很大的「胖頭魚」,被公認是「綠色食品」,得到大陸當局的綠色食品認證,一旦有這種魚被捕上來,就會被現場等候的民眾馬上搶走。查干湖的冬捕,也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進行,當地人從冬至日起算,九天為一期,「三九」至「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也是冬捕時間,這兩天在查干湖上的白天平均氣溫僅有攝氏零下十六度,寒氣足以滲入骨頭,但熱鬧的冬捕,卻讓整個查干湖人氣沸騰。

Read the full story

2004-08-16

松花江

14:54

松花江畔 / 葉靜瑩
松花江是滿語松職權黑烏拉的轉譯,意為天河,源頭在長白山天池。松花江是黑龍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900公里,流域面積54.56萬平方公里。松花江流域範圍內山嶺重疊,滿布原始森林,蓄積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山脈上的木材,總計十億立方公尺,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區。主要支流有兩條,一條源於白頭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條源於小興安嶺的嫩江,松花江流經吉林市,巨大的S型把城市分為兩半,給城市增添了活力和美景。夏日,松花江上,小鳥成群,知了鳴叫,江風徐徐。冬日,兩岸的樹掛晶瑩剔透,景色迷人。沿岸兩邊有數座雕像和花壇。松花江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大淡水魚場,每年供應的鯉、卿、鰉、哲羅魚等,達四千萬公斤以上。因此,松花江雖然是黑龍江的支流,但對東北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內河航運、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意義都超過了黑龍江和東北其他河流。礦產蘊藏量亦極豐富,除主要的煤外,還有金、銅、鐵等。夏季度假時,避暑地首選吉林。

Read the full story

2003-02-10

松花湖

14:30

松花湖 / 四川旅遊信息網
在吉林市郊,有一座40多年前修建的著名的豐滿水電站,電站大壩高達91米,長達1000米。大壩將松花江攔腰截斷,於是在其上游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松花湖。松花湖的形狀狹長,長達200多公里,最寬處約10公里,最深處約70多米,蓄水量約100億立方升,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大人工湖。  松花湖的湖身長,溝汊多,窄處兩岸青山對峙,婀娜多姿;寬處煙波浩渺,萬頃一碧;周圍層巒疊嶂,林木蔥蘢;整個湖區的景色十分秀麗,因此,成了我國東北地區的一處遊覽勝地。松花湖越往上走,湖越窄,山越陡,石越奇,林越密,有人認爲其景色頗具黃山之美,灕江之秀。  湖中有許多小島,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大的一個島叫五虎島。據說,從空中俯視,這島的形狀有如5只老虎在水中嬉戲,因而叫五虎島。遊松花湖最好是夏季,這時乘船上行,涼風習習,暑氣全消。越往前,周圍群山綠意越濃,環境更加寧靜,空氣更加新鮮,會使你感到特別舒暢。除了夏季以外,在其他季節遊湖也可以欣賞到不同的風光。在冬季,四周群山銀裝素裹,湖水結冰,面平如鏡,在這個時節,可以上山打獵或鑿冰捕魚。春季,湖岸山崖,野花競放,充滿生機。秋季,層林盡染,火紅的楓樹、橘紅的橡樹、金黃的落葉松、米黃的白樺樹,使你視線所及,處處彩色斑斕。在松花湖沿岸有森林面積達21萬公頃,其中有水曲柳、椴、樺等天然林和紅松、白松等人工林。山林中盛産人參、五味子等藥材,還有山葡萄、山核桃、榛子、蕨菜、蘑菇等特産。松花湖的魚産也很豐富,有白魚、鯿花、鼇花、鯉子、鯽魚、白鰱等,其中白魚,魚體扁長,肉質鮮美,被譽爲松花湖的無上佳品。鯿花肉味鮮美,做魚湯最好喝。遊松花湖吃魚餐,喝魚湯,是一大享受。

Read the full story

長白山

14:27

長白山天池 / 馮順
大陸東北旅遊勝地吉林省長白山,目前正進入深秋季節,全山一片金秋的景色,色彩斑爛、絢麗,處處迷人,而且秋高氣爽,很適合出遊,只可惜賞紅葉的時間不長,大約最多還剩20天左右時間,正所謂美到極至,也正是畫下句點時,想出遊要把握時間。國人前往東北旅遊,一般旅行團的規畫路線,大都以東北五大城市 (大連、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為主線,很少將行程深入到其它地點,最近因為有復興航空的大連包機,和遠東航空在10 月初開航韓國濟州/瀋陽航線,在機位充足下,旅行社也開始嘗試推出五大城市以外的行程,東北的賞紅葉團,就是其中之一。吉林省的長白山,位於中國和北韓 (大陸稱北朝鮮)的交界處,由於緯度高、霜期長,這裡的秋天紅葉就是和其它地方不一樣,不但色彩繽紛豔麗,而且範圍面積大,從山腳下的松花湖,可以一直賞紅葉到長白山,沿著上山的公路,就可以連續飽覽四個小時的秋色,正所謂「停車坐愛楓林晚」。金秋上長白山,能遊賞的還不僅僅如此,長白山頂的天池,有五分之三的面積歸北韓所有,五分之二屬中國,平坡寧靜的天池,始終流傳著水怪的傳說,而終年不凍的長白山瀑布,和幽靜深邃的長白山峽谷,也是欣賞秋景的最佳去處,已落光樹葉的岳樺林,如衛兵般整齊、堅毅般地挺立在長白山坡上,迎著刺骨寒風,如同護衛長白山過冬的勇士,那麼令人尊敬,賞景之餘,還可以在飯店內,泡一泡被朝鮮族人稱為「聖水」的長白山溫泉。長白山另一處賞景處,就是「地下森林」,這裡有冷杉、長白落葉松 (台灣稱落羽松)、雲杉交織成的大片森林。遊客可以沿著棧道深入森林,欣賞在林海中,由落葉松在空中編織出來的金秋絕景。欣賞長白山的紅葉,可以從吉林市出發,先驅車進入長白山腳下,位在松花湖畔的紅葉谷賞紅葉,紅葉谷的紅葉,向來有面積大、種類多、色彩豔、時間短四項特色,欣賞的時間不長,大約11月初左右就宣告結束,整個紅葉谷座落在一處峽谷中,谷中有谷,景色各異,賞景要深入。

Read the full story

2003-01-23

嘉峪關

19:28

嘉峪關 / 四川旅遊信息網
嘉峪關位於嘉峪山麓,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城關居於祁連、嘉峪兩山之間,險峻天成,因此成爲萬里長城防線上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歷來統治者都派兵鎮守。整個關城建造堅固雄偉,氣勢磅礴,被稱爲天下雄關。據說,原來城樓上有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但今已無存。山海關被稱爲天下第一關,人們不能把嘉峪關也如此稱呼,於是加一個雄字,這樣顯得更有氣勢。  萬里長城從我國華北山海關的老龍頭起,由東往西,綿亙萬里,終止於甘肅省的嘉峪關。作爲長城的終點,自然就成了遊人們所向往的地方。  事實上,以巍巍祁連山和茫茫戈壁爲背景的嘉峪關,確實很雄偉,稱之爲天下第一雄關,是不爲過的。嘉峪城關周長733. 3米,面積33500多平方米,西面寬,東面窄,略呈梯形。城關有東西二門,其上各築有關樓一座,高約17米,結構精巧,氣勢雄偉。門內北側,均有寬闊的馬道,直達城頂。登關樓遠望,長城似遊龍浮動於戈壁瀚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自是一片塞外風光。據說,在天晴之日,在城樓上有時可見到海市蜃樓奇景。東西二門皆有甕城回護。甕城門頂各建有單層三間式閣樓一座。西門甕城外有道長方形的重關,高度與關城相同,但是厚達20米。重關的四角也有敵樓。關門西開,門上原有一個三層的關樓,上題嘉峪關三個大字。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持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爲最後一磚。現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簷臺上,旅遊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後一磚,引起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Read the full story

敦煌莫高窟

19:25

敦煌莫高窟-01 / 四川旅遊信息網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曆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爲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爲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爲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爲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爲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爲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爲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爲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爲天宮伎樂。下部爲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隋唐爲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爲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爲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Read the full story

麥積山石窟

19:23

麥積山石窟 / 圖文提供:四川旅遊信息網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爲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爲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爲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爲最佳。  麥積山石窟建自西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爲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淩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衆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爲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麽,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裏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裏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爲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爲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爲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西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爲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淩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Read the full story

2003-01-08

桐城文廟

10:27

桐城文廟 / 四川旅遊信息網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裏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誌》,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西元1314年),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占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臺,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簷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簷淩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緻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  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禦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Read the full story

2002-12-12

海螺溝

14:30

海螺溝 / 四川旅遊信息網
著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瀘定縣內,距成都市319公里,康定49公里,是世界上僅存的低海拔冰川之一。  貢嘎山主峰脊線以東為陡峻的高山峽谷,地勢起伏明顯,大渡河咆哮奔流,穀窄水深,崖陡壁立。在水平距離不足30公里達6500余米的高差形成舉世罕見的大峽谷。海螺溝景區就位於峽谷之間。這裏地形複雜,氣候類型特殊,山下長春無夏,鬱鬱蔥蔥。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左右。山頂終年積雪,年平均氣溫在-9攝氏度左右。   海螺溝發源于貢嘎山主峰東坡一條冰融河谷,有三大特色: 一是身處山腳,在陽光照耀下,遠望終年積雪不化的貢嘎雪山,氣勢恢宏,光芒萬丈,瑰麗輝煌。二是海螺溝冰川在國內同緯度冰川中海拔最低,最低點為海拔2850米,冰川舌伸入原始森林6公里,冰川與森林共生。海螺溝冰川是現代冰川,形成於1600年前。溝內有一寬1000多米的大冰瀑布,直落1080米,舉世無雙。冰雪崩時,藍光閃爍,雪霧漫天,傾瀉而下,聲動如雷,1-2公里外亦能聽見,一次崩塌量達數百萬立方米。堪稱自然界一大奇觀。三是在這冰天雪地的冰川世界裏,有溫泉點數十處,遊人可在冰川上洗溫泉浴。水溫介於40攝氏度至80攝氏度之間,其中更有一股水溫高達90攝氏度的沸泉。冷熱集於一-地,甚為神奇。  海螺溝空氣純淨,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遊覽海螺溝,一般需時5日。遊客來此,可打馬綏步在森林之中,感受回歸自然的樂趣。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