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甘肅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甘肅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3-01-23

嘉峪關

19:28

嘉峪關 / 四川旅遊信息網
嘉峪關位於嘉峪山麓,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城關居於祁連、嘉峪兩山之間,險峻天成,因此成爲萬里長城防線上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歷來統治者都派兵鎮守。整個關城建造堅固雄偉,氣勢磅礴,被稱爲天下雄關。據說,原來城樓上有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但今已無存。山海關被稱爲天下第一關,人們不能把嘉峪關也如此稱呼,於是加一個雄字,這樣顯得更有氣勢。  萬里長城從我國華北山海關的老龍頭起,由東往西,綿亙萬里,終止於甘肅省的嘉峪關。作爲長城的終點,自然就成了遊人們所向往的地方。  事實上,以巍巍祁連山和茫茫戈壁爲背景的嘉峪關,確實很雄偉,稱之爲天下第一雄關,是不爲過的。嘉峪城關周長733. 3米,面積33500多平方米,西面寬,東面窄,略呈梯形。城關有東西二門,其上各築有關樓一座,高約17米,結構精巧,氣勢雄偉。門內北側,均有寬闊的馬道,直達城頂。登關樓遠望,長城似遊龍浮動於戈壁瀚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自是一片塞外風光。據說,在天晴之日,在城樓上有時可見到海市蜃樓奇景。東西二門皆有甕城回護。甕城門頂各建有單層三間式閣樓一座。西門甕城外有道長方形的重關,高度與關城相同,但是厚達20米。重關的四角也有敵樓。關門西開,門上原有一個三層的關樓,上題嘉峪關三個大字。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持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爲最後一磚。現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簷臺上,旅遊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後一磚,引起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Read the full story

敦煌莫高窟

19:25

敦煌莫高窟-01 / 四川旅遊信息網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曆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爲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爲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爲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爲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爲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爲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爲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爲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爲天宮伎樂。下部爲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隋唐爲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爲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爲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Read the full story

麥積山石窟

19:23

麥積山石窟 / 圖文提供:四川旅遊信息網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爲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爲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爲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爲最佳。  麥積山石窟建自西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爲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淩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衆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爲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麽,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裏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裏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爲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爲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爲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西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爲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淩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