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西螺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螺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3-12-16

西螺鎮泰山石敢當

12:24

泰山石敢當 / 雲林縣政府
西螺泰山石敢當位於大同路與大橋路交叉口附近的一條小巷內,為全台最大的石敢當,高五尺,雕刻細緻,上部刻有獅頭,獅頭上寫著「王」字,口中含著一把劍。現在石敢當雖因色澤剝落而失去以往光采,但仍然有當地民眾到此焚香膜拜。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廣興教育農園

12:23

廣興教育農園1 / 雲林縣政府
台灣早期以農產立足,但如今一般民眾以及青少年對於台灣農產與生態的常識所知甚少。雲林縣有鑑於此,便在華山、廣興、三條崙三個地點,設立山區、平原、濱海三個教育農園,以求均衡與充實學生所學習的各種社會生活。  廣興教育農園成立於民國86年12月,其營造的早期農村生活環境,有蝴蝶館、螢火蟲與昆蟲生態園、溫室特殊植物栽培、自然生態觀察區與水生植物觀察區等,並成立地方農業文化館,來介紹本地稻米、蔬菜、花卉等產業文化,及設計出一個具有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合一」的文化生活園區,給外地民眾以及青少年學生有一體驗農事生活的耕耘區域範圍,希望以此發揮教育農園的功能,讓全國民眾都有機會體驗、學習農產文化與生活。雲林縣西螺鎮廣興里59號 (05) 586-3094、(05) 586-2948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走台一線,轉雲43線南行,經龍鳳寶安祠再往南約百公尺即可抵達(下交流道至農園約1.5公里)。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七崁雕塑公園

12:22

七崁銅雕 / 雲林縣政府
七崁武術公園鄰近振興宮,內有七座英姿換發、栩栩如生的七崁武術雕塑,可想見七崁武術曾經受到的重視及風采。七崁武術館創立者阿善師習武自少林寺,擅長金鷹拳,由於當時台灣盜賊四起,嚴重威脅民眾的生活,七崁各村莊的武術館也在這迫切的情況下,成為地方上的自衛訓練機構。目前雲林有幾處紀念西螺七崁的景點,可前往參觀。振興宮、阿善師墓園、七崁雕塑公園、張廖祠堂、廣興社區等等,都存留有西螺七崁的精神。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西螺戲院

12:21

西螺戲院 / 雲林縣政府
西螺戲院興建於西元1940年,為當時西螺旺族林廣合家族所合資興建,在地方上相當著名,與附近商家形成繁華商場,有西螺西門町之稱。二十年前戲院歇業,但優美的建築依然保存完好至今。  戲院建築本身為巴洛克風格的山牆,內部空間格局對稱完整,樓梯分居兩旁連接至二樓,一樓為舞臺及觀眾席,舞臺左右側配置著檜木夾層的工作空間,二樓為觀眾席及放映室,內部陳設至今不變,經螺陽文教基金會與戲院所有人溝通後,計劃將爭取文建會的補助經費來修繕,列為「雲林縣影像歷史博物館」,重現當年戲院風光。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長老會

12:20

西螺長老會 / 雲林縣政府
西螺長老教會位於延平路老街街尾,文昌國小對面,屬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嘉義中會轄下之堂會,成立於1879年6月,為彰化、雲林地區最早成立的基督教會,創設至今已達120多年,歷經滿清、日據、國民政府三政權更替,多年遷建,整體建築略具文藝復興時期的風貌。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台1線→大同路左轉延平路即抵達。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福興宮

12:18

福興宮4 / 雲林縣政府
福興宮俗稱舊街媽祖廟,後稱「福興宮」,取其由閩族合建,福祉興盛之意,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廟內留存了許多古物如天上聖母神像、十八羅漢像等。兩根石柱和兩座石獅是同治年間所立,石材為大陸的隴石,也是精工雕琢的珍貴藝術品。廟內還有年代久遠的幾塊牌匾:「海國安瀾」、「好義從風」、「莫不尊親」等,使殿宇增輝。現在的廟堂是重新整建,幾年前完工的,屬於三樓式殿宇,近年來中部地區最隆重的廟宇活動-大甲媽祖出巡,均由台中縣大甲鎮瀾宮萬人徒步到嘉義新港奉天宮,而途中的首要休息站即為西螺福興宮,故每年此時,鎮內湧進萬人信徒、陣頭,比農曆過年還熱鬧,成為西螺鎮內一大盛事。

交通資訊

自西螺交流站下高速公路,走1號省道至西螺大同路,左轉延平老街即可抵達。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廣福宮

12:17

廣福宮屋簷豐富多樣的剪黏裝飾 / 雲林縣政府
廣福宮俗稱新街媽祖廟,創立於西元1644年並曾歷經數度改建。奉祀主神也是天上聖母,又稱開基大媽,是先人自大陸渡台,開拓西螺時向湄洲媽祖廟分出金身,迎至西螺奉祀的。  本宮的興建歷史,與舊西螺成立新街有關。西螺一度稱西螺街,由於發展快速,嘉慶年間,街南面又發展成一街市,稱新街,原來的西螺就稱舊街。由新街的廣東和福建居民合建此廟,故名廣福宮。廟內雕樑畫棟,手工精細,並存有古匾數塊。平時香火鼎盛,是西螺信仰中心之一。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1、國道一號:由西螺交流道下,接台1線至大同路後左轉光復西路即可到達西螺鎮廣福宮。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張廖宗祠(崇遠堂)

12:16

五間開立門面的崇遠堂 / 雲林縣政府
行經西螺、二崙時,切勿忘了在「張廖宗祠」(崇遠堂)旁停留片刻,悼念懷古。被一大片稻穗與綠茵濃密的樹叢團團包圍的張廖宗祠,徜徉在一片藍天白雲之下,顯得特別的突出與醒目。  這所西螺七崁的廖家祠堂,原創於清道光年間,1928年(民國17年)移建現址,而目前所見之宗祠,則為民國44年再度重整修建的成果,其正門為五開間立面,屋頂採斷簷生箭口形式,中央之間推縮形成凹壽,並以一對龍柱與石獅形成中央視覺焦點,中殿以三開間的軒廷拜殿結合主要的祭祀空間,而這張廖宗祠也是全省最大的宗祠家廟。  早期「西螺七崁」的「張廖」氏族,分佈於雲林各地,其中又以二崙的四崁佔的數量最多,另外兩崁在西螺,一崁在崙背。由於家族成員分散四處,祭祖拜典聯絡不易,便決定創建這所「張廖宗祠」,又叫「崇遠堂」,並於每年春秋大祭,集結張廖子孫在此紀念先祖,追思祭祖。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延平歷史街區

12:15

金玉成鐘樓 / 雲林縣政府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其盛況非今日所能及。  西螺延平老街與斗六太平老街的建築,屬於同一時期,皆是日據時代時所引進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約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大多為二層樓或三層樓,應用開模印花、洗石子、貼面磚的手法,來做為建築的主體,每棟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是整體建築最醒目的部份,其圖樣採幾何形式,以及流線形變化,輪廓鮮明,簡潔有力,四柱三間的設計是典型分段隔面方式。  每棟建築最顯眼的女兒牆,有多種不同的設計,常見的為扁長形外加出挑窗臺,屋頂部份,以各式山頭做裝飾,是延平街較常見的一種設計,其中以破山頭形最具特色(破山頭形是指在三角形或半圓形的頂端做缺口的一種特殊設計)。而街上的金玉成鐘樓也是延平老街的一個獨特座標。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1號省道轉大同路即抵達。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布馬陣

12:14

雲林除了花鼓陣,還有一項能充分吸引小朋友眼光,連大人們也會看得目瞪口呆,融入其情境的民俗技藝表演,那就是布馬陣。 雲林縣的西螺埔心有「樂元堂」、「樂安堂」布馬陣,是台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台灣其他鄉鎮後來也紛紛仿效,將此一傳統技藝重新發揚與傳承。雲林縣的布袋戲與布馬陣幾乎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也是雲林縣常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但這布馬陣的技藝,一般民眾較少知悉,唯布袋戲這項技藝人人知曉。 其實,布馬陣的表演看似有如小朋們常玩的騎馬遊戲,人身獸體,即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獸,但要以其表演出各種精采且不同的動作與特技,也是個十分有創意與特色的民俗技藝活動。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西螺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七崁武術

12:14

七崁銅雕阿善師墓園 / 雲林縣政府
由於三十幾年前華視「西螺七崁」電視劇的風行,西螺七崁的武術漸為人知。七崁的武術發源地為現在廣興里一帶,廣興武術館「振興社」的創辦人為劉明善,門徒都敬稱他為「阿善師」。阿善師與西螺七崁廖姓人是同縣老鄉,年輕時習武少林寺,擅長金鷹拳。清道光年間,他隻身來台,此時正當清朝國勢日微,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台灣盜賊四起,嚴重威脅民眾生活,便在這迫切的情況下,七崁各村莊的武術館成為地方上的自衛訓練機構。而後遠近慕名前來學習者逐漸增多,習文習武,高手輩出,聲望傳遍本島各角落,部分技藝甚至更流傳至日本。為人極重義氣的阿善師,受到「七崁」子孫們敬奉。 現今,西螺街上仍有許多國術館,只是通常只有廟會慶典,才見得到這七崁的武術功夫了。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西螺埔心

Read the full story

2002-11-01

西螺振興宮

09:40

  西螺振興宮主祀七崁武術的始祖─阿善師的牌位,廟貌十分樸實雅致。  廟旁的振興社是昔日阿善師開創的武館,廟後的墓塚則為阿善師長眠之地。振興宮左側的道路旁是七崁雕塑公園,七尊威武的武者雕像,彷彿為西螺的武術風氣立下見證。

Read the full story

2002-04-19

西螺古洋樓

18:46

別具特色的建築 / 張弘穎
  西螺最早的街巿形成於濁水溪的渡口附近,即今日的延平路與大同街交叉口一帶,如今的延平路仍屬西螺巿街核心區的一部分,街道上猶保存為數眾多的古洋樓建築,成為風華獨具的歷史街廓。  延平路的古洋樓大多建於1930年代,當時歐美流行裝飾派風格,建築上強調簡明的輪廓和有力的線條,喜好使用幾何圖形的組合,且擅長以水平、垂直線來突顯力道,這個時尚也影響了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工匠,新建的街屋紛紛起而仿傚,不過建築中也不忘融入本土裝飾手法,如堂號、店號、吉祥物等,兼具了時代流行感及鄉土風格,延平路便堪稱當時街屋建築的代表作。

Read the full story

西螺鎮西螺大橋

18:39

西螺大橋外觀 / 張弘穎
西螺大橋北起彰化縣溪州鄉,南迄雲林縣西螺鎮,採華倫氏穿式設計,全長1939.03公尺,寬7.32公尺,共31個孔架,號稱遠東第一大鐵橋,是本省南北運輸的交通樞紐。主供行人、汽車通行,左側還設有糖廠鐵道,當時號稱遠東第一長橋,全世界亦僅次於美國的金門大橋。  西螺大橋起建於26年10月(1937年),中間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致使工程中斷,所有橋樑鋼材全拆移他用;光復之後,在美國援助下重建(民國41年5月復工),終於在民國42年1月竣工落成通車。  西螺大橋雄偉、壯麗的紅色身影,橫跨台灣的第一長河--濁水溪之上,默默地伴隨溪水已半個多世紀,如今因高速公路取代了西螺大橋的大部份運輸,已失去交通運輸的光環,卻早已經烙成小鎮影像中不可磨滅的一景。於民國79年全面禁止十五公噸以上重車通行,現在僅讓小型車、機車與自行車等通行,並朝向觀光休閒大橋規劃;87年為慶祝西螺大橋通車四十五週年慶,螺陽文教基金會首度舉辦大橋觀光文化節,受到當地居民及遊客熱烈回響,至今已舉辦多屆大橋觀光文化節。活動期間絡釋不絕的遊客和民眾,紛紛走上大橋,緬懷大橋昔日風光。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國道一號:下西螺交流道,沿1號省道往北行駛,續接大同路、大橋路可抵西螺大橋,全程約3公里。

Read the full story

2000-12-21

西螺振文書院

10:45

振文書院 / 雲林縣政府
翻開西螺史,沒想到西螺竟然還有一處可供人們讀書充電修習的古老書院。在清朝時期,雲林地區還有其他四所著名的書院,分別為:龍門書院、奎文書院、修文書院,以及振文書院。其中又以西螺早期的文風最興盛,擁有修文及振文兩書院所出的多位秀才、舉人、進士等,而這些成果也都應該歸功於這些老書院。  振文書院是過去雲林縣四個書院當中,唯一倖存的,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而且保存完整,造型傳統,格局典雅,環境又清幽,實在是一處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地方。民國74年,被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做了多次的維修與重建之後,書院又再度煥然一新,如今開放給遊客參觀欣賞,並歡迎各方文人雅士在此聚會,希望能將這珍貴的古蹟好好保存下去。

交通資訊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台1線→左轉興農西路6號即是。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