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hanx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hanx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3-08-01

懸空寺

11:31

懸空寺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恒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 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梁,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歎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 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進寺後,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裏並不顯得多麼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著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簷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裏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岩;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國時代人,被認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築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當地有一句形容此寺 驚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將懸空寺稱為天下巨觀,並對整個寺廟建築、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

Read the full story

雲崗石窟

11:30

雲崗石-1 / 四川旅遊訊息網
雲崗石窟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藝術家們把它比喻成東方的羅馬石雕。有人發現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藝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雲崗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年間(西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石窟雕刻的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 大同市在西元5世紀初,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為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洛陽,在近百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國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並奉為國教。西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毀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不久太武帝病,疑為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文成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和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Read the full story

華嚴寺

11:29

華嚴寺-1 / 四川旅遊訊息網
華嚴寺在山西大同市西部。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 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故雲中( 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 建華嚴禪寺。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複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 殿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 ,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別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 華嚴寺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始建於遼,保大之亂(1122年)毀於 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面積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簷高9.5 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 歷經雨,至今光澤燦然。當心間及左右梢間辟門,形制古樸,為金代舊物, 門前所飾壺門,為已知較古者。殿內採用減柱法,減少內柱十二根,擴大了前 部空間面積,便於布列佛像和進行佛活動。殿內有五方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四 周壁面為清代罕見。頂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塊,大部為清代製作,所繪圓環、龍鳳、花 卉、梵文等圖案,極富變化。殿內還有一座2.5米高的木構樓閣模型,是仿製明代大 同城西北角的乾樓而作,為研究明代大同城樓結構的重要實物資料。 下’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在華嚴寺內。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遼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身東向,單簷歇山頂。深五作雙抄,梁架折平緩,簷柱升起顯蓍,出簷深遠,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猶存唐代建築,是我國遼代殿堂建築的優秀遺構。殿內鬥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寬闊的佛壇上布列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嫺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樓式壁,為國內僅見之遼代小木作,堪稱藝術珍品。 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相傳,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願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眾工匠的請求,才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修建工程浩大,監管人員經常責打工匠。那姑娘主動替大夥煮飯燒菜,端茶送水。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啟示,便依著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這對工程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姑娘的舉動,引起一個年輕工匠的注意。他覺察她並不是老工匠的兒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兒,並且擔心被監工發現,那姑娘就會碰上厄運。事情果然發生了。一天,總監工發現老工匠的包工活沒幹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這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總監工似乎發現了這位兒子的秘密,就勒令剝光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瞭望大家,隨即莞爾一笑,縱身投入鑄鍾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沸騰的鐵水濺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兒化為 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那總監工被濺起的鐵水燒死了。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Read the full story

善化寺

11:29

善化寺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於大同市南城區。始建 于唐代開元年間,亦名開元寺。五代後晉時改稱大普恩寺。遼保大二年(西元1122年)遭受戰爭破壞,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明正統十年(西元1445年)又加整修,改名善化寺。 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聖殿,後為大雄寶殿。大殿寶殿前左為文珠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際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佈局最完整的一座。 大雄寶殿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5尊,端座於蓮台,弟子、菩薩恭敬謙謹。兩側是24諸天,西、南兩壁繪有佛傳故事畫。三聖殿建于金天會六年(西元1128年),內塑立像3尊,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稱華嚴三聖,取名三聖殿。普賢閣結構精巧,形制古樸,是遼金時代樓閣式建築,閣南有琉璃燒制的五龍壁一座,色彩絢麗,富麗堂皇。

Read the full story

壺口瀑布

11:28

壺口瀑布-1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是我國第二大瀑布。它位於山西省吉縣城西南25公里的黃河壺口處。 黃河巨流一路奔騰,在山西和陝西交界處曲折南流,到山西吉縣與陝西宜川一帶,被兩岸蒼山挾持,約束在狹窄的石穀中。滔滔黃河,到此由300米寬驟然收束為50余米。這時河水奔騰怒嘯,山鳴谷應,形如巨壺沸騰,最後跌落深槽,形成落差達50米的壺口大瀑布。 要說壺口瀑布的寬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們驚訝的是其流量卻相當可觀。在冬季枯水期,秒流量最少時僅150至300立方米,這時河面冰封,細流涓涓,給人以俊美之感;四月初,一旦冰河解凍,秒流量驟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時達8000立方米,這時,巨流夾著大量冰塊衝擊而下,如獅吼虎嘯,震天動地;到夏季,秒流量增至1000至2000立方米之間,這時,由於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樣直射蒼穹,刹那間,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細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霧,偶又顯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萬壑之水彙聚,河水流量劇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連成一片,這時洪波怒號,激湍翻騰,聲如奔雷,景象極為壯觀。 古時這裏有旱地行舟、飛鳥難渡關之說。原來,過去來往的船隻,每逢行到壺口,人們都得在岸畔拉纖繞行;至於迎風展翅的飛鳥,因為瀑布呼嘯四震,雲煙迷漫,驚嚇得也不感飄然而過。由此可見瀑布之驚險、磅礴。在壺口黃河水跌落得地方,也即壺嘴得正當中,有一塊油光閃亮得奇石,人稱龜石,它能隨著水位得漲落而起伏,不論水大水小,總是露著那麼一點點,這又給壺口瀑布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壺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還有一塊巨大的奇石,人們稱它為孟門山。巨石上鐫刻著臥鎮狂流四個大字。說來甚怪,河水至此,就乖乖地分成兩路,從巨石兩測飛瀉而過,然後又合流為一。另外,這裏又是人們觀賞孟門夜月的地方。每當農曆月半,夜臨孟門,可見河底明月高懸。站北南觀,水中明月分為兩排飛舞而下;立南北望,水裏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來。 在壺口瀑布偏北不遠的地方,有座人祖山,據說天下之合即由此而來。伏羲兄妹成為人類最早的祖先,就是因為在此山隔溝滾磨經上帝同意結為夫妻的結果。現人祖山上仍舊保存著伏羲廟遺址,廟內尚有隔溝滾磨畫像,另外還有兩眼泉井,終年不竭。 壺口瀑布的聲音令人振奮,1938年9月,正當抗日戰爭及其艱苦,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壺口,他的心驟然被奔瀉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就在這裏,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回到延安,冼星海為這首詩譜了曲,傑出的<<黃河大合唱>>就此誕生了。這首表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的組歌,曾響徹大河上下,它不斷地鼓舞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的尊嚴而浴血奮鬥。

Read the full story

堯廟

11:26

堯廟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堯為史前傳說人物。傳說我國原始社會晚期,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有一個名叫陶(音yao)唐氏部落,領袖叫堯,又稱唐堯。唐堯向以勤勞、節儉、讓賢和愛護人民而流芳菲後世。 傳說,當時天下有10個太陽,樹木和莊稼都被曬枯了,群眾無以為生,瀕於絕境。堯王派神箭手後羿射下9個太陽,又帶領群眾鑿江取水,地上的植物才又茁壯地生長起來,據說堯的兒子叫丹朱,傲慢殘忍,荒淫無度,堯王對他非常撚。當堯年紀大的時候,有人要丹朱當繼承人,被堯果斷的否決了。堯走訪四嶽(傳說中四方部 落的首領),接受大家的推舉,選虞舜為自己的繼承人。經過3年的考察,證明虞舜能勝任,堯便把王位讓給舜。這就是歷史上傳為美談的禪讓制度的開端.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公里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廟是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建築原為清代遺物。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建築。堯王及其四大臣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就因此得名。堯井相傳為堯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一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達27米,殿宇四周設環廊,42根石柱,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子肥碩,直通上層簷下,礎石上雲龍盤繞。龕內塑有堯王像及其侍從。廟記憶體在碑碣10餘通,記載堯王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廣運殿1998年毀於大火,後於1999年重建。

Read the full story

晉祠

11:25

晉祠 / 四川旅遊訊息網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Read the full story

娘子關

11:24

娘子關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娘子關正好在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的平定縣,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更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號稱天下第九關。現在的關城是明代中葉嘉靖年間修築的,保存得比較完好。 娘子關名稱的來歷,傳說與唐代的平陽公主有關。她隨父親唐高祖李淵征戰多年,練就一身武藝,手下擁有7萬多將士,當中還有不少是女兵,當時人稱娘子軍。她曾駐守這裏,多次力拒來犯之敵;後人便把關名改稱為娘子關了。今日關內只有一條街,青石鋪道,古意盎然,關內的門樓仍可登臨。 

Read the full story

恒山

11:23

恒山 / 四川旅遊訊息網
恒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境內,相傳4000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恒山崛起于桑乾盆地南端,連綿數百里。橫亙寨上,主峰海拔2017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佈著殿亭樓臺,給雄偉的北嶽增添了不少秀色。古有恒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餘處,最為著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建築群,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當地民謠說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于北魏王朝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山門依山勢朝南,全寺大小40間殿宇台閣緊貼岩壁一字排開,南北長如蟠龍,東西窄如衣帶。外觀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內部聯繫頗見匠心,有的用棧橋淩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級上攀登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入室,有時使人好像已面臨絕境,幾經迴旋,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 全寺建築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道教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聖殿,這是佛家的世界,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目光微啟。最後是三教殿,這裏集中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他們神態各異。竭力表現出所主教宗的雍容大度。

Read the full story

玄中寺

11:22

玄中寺 / 四川旅遊訊息網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經碰撞,終於尋找到了最佳接合點,與儒、道諦義相融通,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出了璀燦奪目的光彩,並以中國為基地向日本、朝鮮、東南亞和世界各地傳播。淨土宗在中國的出現則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頗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學理論簡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淨土宗是佛教中國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國1億多國民中大約有8000萬人信爺佛教,而在8000萬信仰者中又有4700萬人信奉淨土宗或者淨土真宗。日本的佛教傳自中國是不爭的史實,而淨土宗的傳入緣于中國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說:高倉天皇安元元年(中國南宋淳熙二年,西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據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思想創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因尊曇鸞、道綽、善導為淨土宗之祖,並視三位祖師創辦、駐錫、主持之玄中寺為其祖庭,但長期以來玄中寺何在卻成為不解之謎。本世紀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學者常盤大定博士歷盡艱辛,多方考證,終於找到祖庭,它便是地處山西省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裏的玄中寺。 玄中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根本道場。這裏疊嶺周環,群峰瀉翠,山石拱列如壁,故山名石壁,寺亦因山而稱石壁寺又名永寧寺。據寺內所存唐穆宗長慶三年(西元832年)《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銘記載,時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興二年(西元472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西元476年)寺方成就。曇鸞是北魏時雁門(今代縣)人,於此講經說法,廣布淨土宗教義,並撰《天親淨土論》兩卷,名重一時,影響極大,被譽為肉身菩薩。隋末道綽、唐初善導二大師相繼在此弘揚淨土宗風,拓修寺院,使古刹達到其中史以來的鼎盛期。唐貞觀九年(西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 尊親臨瞻禮,施捨眾寶名珍,為長孫皇后祈福消災。盛唐以後嘗于德宗貞元九年(西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內建甘露無礙義壇,與長安靈感壇、洛陽會善壇並為當時天下三大戒壇。此後屢經興廢,蒙古太宗辛卯年(西元1231年)賜名龍山護國永甯十方大玄中禪寺,此後便統稱玄中寺。寺宇復興且臻達極巔,不僅廣有土地、山林,而且下院多達40餘處,遠及華北各省,名聲之大,無以復加。寺內現存最古建築為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西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閣、四殿三院,逐級升高,依山就勢,層層疊置。此外還有鐘鼓二樓、南北塔院、祖師殿、鳩鴿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禪院、客房、齋堂等建築散佈各處;秋容塔雄峙寺東山巔,為宋代遺物。寺內現存歷代碑碣48通,並有宋鑄鐵彌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為珍貴文物。

Read the full story

五臺山

11:18

五臺山 / 四川旅遊訊息網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週邊則稱台外。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處。 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跡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 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于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