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haanx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haanx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3-07-24

驪山

17:53

驪山圖 / 林明德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餘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遠望去,整座山形如一匹黑色的駿馬。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在洪荒時代,這裏就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也發生於此。  驪山山腰有一座老君殿,是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於陝西博物館內。山腰上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石洞,這就是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的藏身之所,洞邊有一座小亭子,名為兵諫亭,你可以到這裏來想像一下當年蔣介石是如何驚慌失措。在老君殿北面,你可以欣賞到驪山晚照,這裏是臺階狀緩坡,每到夕陽西下之時,整個山坡籠罩在一片金黃的微光之中,寧靜平和。

Read the full story

鐘樓與鼓樓

17:52

鐘樓 / 到處走走到大陸-1
在西安繁華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彙處,巍然屹立著一座雕樑畫棟、氣勢雄偉的古典建築物,它古時用來在清晨敲鐘報時,故稱鐘樓 。從建成之日起,鐘樓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徵,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樓始建於1384年。鐘樓的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寬35.5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高36米。外部重簷3層,但內部僅上下兩層。樓簷四角攢頂,簷下飾有彩繪斗拱。斗拱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築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觀。斗拱在 商代就已出現,在我國青銅器的花紋上,可以看到較完整的斗拱圖像。 和鐘樓遙遙相對,在鐘樓西北方半華里處,可以看到又一座宏偉的古建築-鼓樓。它創建於西元1380年,比鐘樓早4年。以前樓上懸架一面大鼓,傍晚擊鼓報時,與鐘樓上的鍾形成晨鐘暮鼓,故稱作鼓樓。後來不再用來報時,只是在戰爭時才擂鼓報警。

Read the full story

黃帝陵

17:51

黃帝陵 / 林明德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塚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塚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Read the full story

華清池

17:50

梨園 / 林明德
華清池位於西安城東約35公里處。據載,西周曾在這裏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築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西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築宮,宮周建城,改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湯池上,又名華清池。 華清池坐落於驪山腳下,驪山是秦嶺的一條支脈,海拔1256米,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猶如一匹黑色駿馬,古代稱黑馬為驪,故名驪山。唐代的華清池毀於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 進華清池的西門,迎面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築風格恢復重建的。飛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寢殿。當時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此得名。飛霜殿前的湯池叫九龍池。九龍池西側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龍船浮於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當年玄宗皇帝的禦湯九龍湯。 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於華清池東部。驪山溫泉共有四個泉眼,每小時流量達112噸。水溫為攝氏43度。泉水含有石灰、碳酸鈉和硫酸鈉等多種礦物質,適於沐浴療養,對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炎、肌肉痛等多種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沿著溫泉水源東側的臺階拾級而上,就來到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住過的房子-五間廳。五間廳東側的登山盤道旁有一座橋形建築物,每當夏秋日落時,自西向東望去,但見夕陽似火,紅霞萬狀,宛如雨後長虹,故名飛虹橋。驪山的西繡嶺上,西周烽火臺遺址仍依稀可辨。烽火臺是古代的報警設置,多築於山頭之上,有專人看管。一旦敵人來犯,夜裏則點火,叫烽,白天則放煙,稱燧,用以報警。 1982年4月,人們在基建施工時偶然發現了唐華清宮禦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清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了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歷史上記載的星辰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和尚食湯。在這些遺址上建成的唐華清宮禦湯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

Read the full story

華山

17:49

遠眺蒼龍嶺稜線 / 林明德
華山位於華陰縣境內,為五嶽中的西嶽。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東峰是華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頂有朝台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陽峰。北峰也叫雲台峰,山勢崢嶸,三面絕壁,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南面山嶺,電影 《智取華山》即取材於此西峰叫蓮花峰, 峰頂有一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發生在這裏。南峰即落雁峰,是華山主峰,海拔2083米,也是華山最險峰,峰上蒼松翠柏,林木蔥郁,峰東有淩空飛架的長空棧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於東峰西壁,是通往東、西、南三峰的咽喉。 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沿山路從玉泉院到蒼龍嶺可以看到許多勝景,從華山腳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令人心曠神怡。青柯坪以東才是真正爬山的開始,這裏有一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淩空的千尺幢,膽小的人就在此停住,準備往回走了,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機會領略到華山險峰上更美的風光。千尺幢窄陡的石梯容納一人上下,370多個石級,非鐵索牽挽,難以攀登。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老君犁溝,這是夾於陡絕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道路,有570多個石級,其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連猴子都發愁,說明崖壁是多麼陡峭了。過了猢猻愁就到了華山北峰。

Read the full story

清真大寺

17:48

寺內景致1 / 林明德
西安清真大寺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築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該寺院始建于唐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保護,成為目前的格局。該寺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5月榮獲西安市旅遊十大景觀之一。

Read the full story

乾陵

17:47

乾陵 / 四川旅遊訊息網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乾陵修建於西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 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陵前司馬道兩側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刻124件。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十對,四個門外各有石獅1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Read the full story

陝西歷史博物館

17:46

陜西歷史博物館 / 林明德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西元1840年的陝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Read the full story

秦始皇陵

17:45

秦始皇陵02 / 四川旅遊訊息網
秦始皇(西元前259-210年)姓贏名政,13歲繼承王位,22歲親政。西元前221年,他兼併了割據稱雄的齊、楚、燕、焊、趙、魏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 統一全國的當年,贏政決定把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稱合而為一,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代依次稱二世三世,以便千世萬世地傳襲下去。此後,中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便都沿用皇帝這個稱號。為了使自己死後能安穩長眠,秦始皇剛剛即位就徵發了70多萬刑徒為自己修築陵墓。陵墓修了38年之久。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縣城以東,距西安35公里。經堪查探明,陵園原有內外二城,內城周長4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陵原高120米,雖經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現尚高46米。 秦始皇陵凝聚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是人民的白骨堆成的。在當時科學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不便的情況下,材料要從四川、湖北等地運來。驪山的河渠本來是由南向北流的,為防止河水衝擊,保障陵墓的安全,需大量的人工改變河道。使其由東向西流。同時驪山系土山,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從渭北諸山采運,這些全靠人力搬移,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據<<史記>>記載,陵內有設置百官座次的殿堂;藏滿了各種奇珍異寶;用水銀製作了江河湖海以象徵大地;用珍珠寶石製作了日月星辰以象徵天體;用人魚膏(人魚,據說是一種四腳魚,象人,生長在東海)點長明燈。為了防備盜墓者,墓裏還安裝了能自動發射的暗箭。 秦始皇陵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過大規模的破壞。最大的也是最早的一次是項羽。<<史記>>記載:西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後,曾以30萬之眾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使秦始皇陵遭受嚴重破壞。但據考古探測證明,秦始皇陵的地宮基本完好。 秦始皇陵的文物極為豐富,除現已發掘出的兵馬俑及彩繪銅車馬外,陵墓周圍到處堆積著秦磚、秦瓦,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樣。有些磚瓦上還有流利大方的圖案花紋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宮水等字樣,說明始皇陵地面建築所用的磚瓦都是由當時的專門機構燒制而成的,並由專門官吏掌管。在陵園範圍內還發現有四、五處大都是五、六排並列的下水道。這些文物遺跡,對於研究秦代建築都是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1982年以來,經有關專家測定,發現秦陵有強烈的汞活動。說明<<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是正確的。由此推斷<<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其他方面的記載也是可信的。同時,經考察發現秦始皇陵未曾被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考古技術的進步,始皇陵地宮寶庫必將重見天日。屆時,一定會在世界考古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Read the full story

秦始皇兵馬俑

17:44

跪射俑 / 到處走走到大陸-1
1974年3約,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樑,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裏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裏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余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繫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占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 殳。銅 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佈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準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禦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禦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余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Read the full story

青龍寺

17:42

青龍寺 / 四川旅遊訊息網
青龍寺位於西安城東南的鐵爐廟村北高地上,距城約3公里。青龍寺原為隋之靈感寺,建於西元582年。西元711年改名青龍寺。青龍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九世紀初至中葉,日本曾派遣大批學問僧、請益僧到唐朝求 法,著名的入唐八家中有6人曾在青龍寺受法,空海和尚是其中之一。空海,號弘法大師,西元804年隨日本遣唐使入唐求法,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學習密宗。回國後,空海在高野山建造金剛寺,創立真言宗。 空海不但弘通法典,且精于書法。相傳唐皇宮牆上王羲之的墨蹟因年久而殘缺不全,德宗皇帝命空海補寫。空海揮毫而就,和王羲之的真跡一般無二。空海因真、草、行、隸、篆五體皆極出色,被譽為五筆和尚。他同嵯峨天皇、橘逸勢被稱為日本三筆。他的<<風信帖>>被後人視為書法典範,真跡已成國寶。他一生寫了許多專著,影響深遠。他參照漢字草書,創造了日語字母平假名,沿用至今。他仿照唐朝學制,在京都創辦綜藝神智院,吸收平民子弟入學。他還把中國的灌溉技術、毛筆製作方法傳到日本,促進了中日間經濟、文化的交流。

Read the full story

法門寺

17:42

法門寺正面 / 林明德
法門寺位於陝西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距西安市120公里,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于東漢,寺因塔而建。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塔初建名阿育王塔,唐貞觀年間改建成4級木塔。木塔在保存了1502年後,於西元1569年遭地震倒塌。1579年,扶風縣佛徒募化錢財,開始重建真身寶塔,歷時30年,將原來木塔改建為13層八棱磚塔,高47米,該塔建造精工,極為壯觀。 1985年,陝西省政府決定仿製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法門寺發現的佛指骨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佛指骨真身舍利。地宮內出土的其他文物很多,也堪稱國寶。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髮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用這種織品製成的。 法門寺發現的金銀器是等級極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環鎏金禪杖無論從質料、形體、工藝上都堪稱世界佛事法器之最。法門寺地宮珍寶的數量之多、品種之繁、質量之優、保存之完好、等級之高,在唐代考古上前所未有,對研究漢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科技、藝術、中外交流等具有極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為宗教旅遊和多類考古旅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

Read the full story

西安碑林

17:40

碑林牌樓 / 林明德
西安碑林創建於西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西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台孝經>>和西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台孝經>>修蓋的碑亭。<<石台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西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台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稱石台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份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Read the full story

西安事變舊址

17:39

西安事變舊址 / 四川旅遊訊息網
西安事變舊址,包括西安事變期間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的住宅止園、張學良公館;指揮部新城黃樓;以及發生事變和處理事變工作的主要活動場所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等。 止園,位於西安市青年路止園飯店西側,原為楊虎城將軍的別墅,又稱楊虎城公館,環境非常清幽。這座別墅現已辟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內陳設有楊虎城將軍的遺物和西安事變的部分檔。 張學良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由東西排列的三座小樓組成。當年張學良住在西樓。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將軍將中共代表團安排在東樓住宿。 新城黃樓,位於今陝西省人民政府大院內,是張、楊將軍發動西安事變的指揮部,也是當年西安綏靖公署所在地。蔣介石被捉後,首先被押到黃樓東客廳,幾天後轉移到高桂滋公館。 高桂滋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玄風橋,與金家巷張學良公館相鄰。曾是蔣介石移押住處。隨其來陝的國民黨軍政大員陳誠、衛立煌等10多人,以及後來從南京趕到西安的宋美齡、宋子文等人都住在此地。 西京招待所,位於西安市解放路和西四路交叉口西北,是30年代初楊虎城為招待國民黨要員所建。當年,隨蔣介石來陝的國民黨軍政要員陳誠、朱紹良、蔣鼎文等就住在這裏。

Read the full story

古城牆

17:38

古城牆02 / 四川旅遊訊息網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古代武器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裏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視窗,供射箭用。正樓在最裏,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他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裏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內側矮牆稱為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Read the full story

半坡遺址

17:37

半坡遺址01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紹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瞭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像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髮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係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於是製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範例。 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後,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屍體放在裏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並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於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Read the full story

小雁塔

17:36

小雁塔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在西安城南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有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小雁塔。小雁塔建於西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相傳,當年義淨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薦福寺塔。皇帝李顯極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後,即令後宮嬪妃及宮娥、彩女都捐錢修塔。宮人們爭先恐後,慷慨解囊。捐的錢建了這座塔還未用完。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西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Read the full story

大雁塔

17:34

大雁塔 / 四川旅遊訊息網
大雁塔位於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唐王朝為了請當時名聞遐邇的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內修了翻經院。西元652年,玄奘上表,請求在慈恩寺內建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欣然同意。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其特點是:磚結構體現出木結構的斗拱風格。磚牆上顯出棱柱來,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這些都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形式。大雁塔塔身高大,結構堅固,外觀莊嚴、樸實、大方,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