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24

秦始皇陵

17:45

秦始皇陵02 / 四川旅遊訊息網
秦始皇(西元前259-210年)姓贏名政,13歲繼承王位,22歲親政。西元前221年,他兼併了割據稱雄的齊、楚、燕、焊、趙、魏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 統一全國的當年,贏政決定把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稱合而為一,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代依次稱二世三世,以便千世萬世地傳襲下去。此後,中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便都沿用皇帝這個稱號。為了使自己死後能安穩長眠,秦始皇剛剛即位就徵發了70多萬刑徒為自己修築陵墓。陵墓修了38年之久。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縣城以東,距西安35公里。經堪查探明,陵園原有內外二城,內城周長4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陵原高120米,雖經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現尚高46米。 秦始皇陵凝聚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是人民的白骨堆成的。在當時科學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不便的情況下,材料要從四川、湖北等地運來。驪山的河渠本來是由南向北流的,為防止河水衝擊,保障陵墓的安全,需大量的人工改變河道。使其由東向西流。同時驪山系土山,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從渭北諸山采運,這些全靠人力搬移,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據<<史記>>記載,陵內有設置百官座次的殿堂;藏滿了各種奇珍異寶;用水銀製作了江河湖海以象徵大地;用珍珠寶石製作了日月星辰以象徵天體;用人魚膏(人魚,據說是一種四腳魚,象人,生長在東海)點長明燈。為了防備盜墓者,墓裏還安裝了能自動發射的暗箭。 秦始皇陵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過大規模的破壞。最大的也是最早的一次是項羽。<<史記>>記載:西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後,曾以30萬之眾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使秦始皇陵遭受嚴重破壞。但據考古探測證明,秦始皇陵的地宮基本完好。 秦始皇陵的文物極為豐富,除現已發掘出的兵馬俑及彩繪銅車馬外,陵墓周圍到處堆積著秦磚、秦瓦,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樣。有些磚瓦上還有流利大方的圖案花紋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宮水等字樣,說明始皇陵地面建築所用的磚瓦都是由當時的專門機構燒制而成的,並由專門官吏掌管。在陵園範圍內還發現有四、五處大都是五、六排並列的下水道。這些文物遺跡,對於研究秦代建築都是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1982年以來,經有關專家測定,發現秦陵有強烈的汞活動。說明<<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是正確的。由此推斷<<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其他方面的記載也是可信的。同時,經考察發現秦始皇陵未曾被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考古技術的進步,始皇陵地宮寶庫必將重見天日。屆時,一定會在世界考古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0 Responses to “秦始皇陵”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