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9

砂島生態保護區 Shadao Ecosystem Reserve

16:19

沙灘、山色、海洋 / CTIN travelog-老山羊部落格

砂島生態保護區簡介

砂島生態保護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屏鵝公路約39公里處,為台灣僅有的一處貝殼沙灘,早期因海灘砂子堆積有如小島一般故稱之;整個砂島生態保護區面積約3公頃、長290公尺、寬100公尺,為西北東南走向,為墾丁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小的生態保護區,是台灣相當珍貴的景觀資源。

砂島生態保護區的形成原因

砂島生態保護區由於海灣剛好在波浪能量減低之處,貝殼、珊瑚長期受到海潮沖擊所造成的細砂堆積在灣內,加上這裡剛好是一個90度夾角的袋狀海岸線,因此這些細沙、碎片和化石便佔了沙灘含量的98%,成為色澤亮麗、晶瑩剔透的貝殼砂灘。

砂島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

砂島生態保護區除了著名的貝殼砂灘外,裙礁地形也相當值得注意,珊瑚礁的地形相當特別;在砂地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馬鞍藤為主,另外還有根藤、濱豇豆、雙花蟛蜞菊,景觀相當迷人,而在灌木林以林投樹為主,白水木、草海桐、臭娘子、黃槿、土沉香、白水木等則伴生在林投樹上,更成相當特別的景色。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處位於砂島生態保護區旁,佔地約30坪,展示貝殼砂及生態區沙灘之美,介紹砂島位置簡介、貝殼砂灘形成原因、貝殼砂的環保主題等等,展示方法為顯微鏡、放大鏡及顯微電視系統觀賞區、燈箱展示、賞砂台、遠眺區和觀景平台,讓民眾了解砂島對於台灣的珍貴意義。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具有奇特的地理景觀、豐富多變的生態、特殊罕見的海岸林帶的植物群,故依國家公園法規定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等五種管理分區;墾丁國家公園擁有熱帶樹種一千多種,為台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也是世界八大實驗林場之一;最特別的是,墾丁國家公園境內每年還有大批候鳥自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墾丁國家公園海底的珊瑚景觀更是繽紛絢麗,是墾丁國家公園中的勝景之一,為墾丁國家公園妝點出卓絕風貌。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1、國道一號:由中山交流道下,接台17線(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台 1線,過楓港接台26號線經恆春至墾丁,續往鵝鑾鼻方向直行即可到達砂島生態保護區。2、台17線:台17線(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台 1線,過楓港接台26號線經恆春至墾丁,續往鵝鑾鼻方向直行即可到達砂島生態保護區。★ 搭乘大眾運輸:1、客運:(1)、由高雄火車站前搭乘中南、高雄客運往鵝鑾鼻方向之班車至砂島站即可到達砂島生態保護區。(2)、搭乘國光客運往屏東方向之班車至墾丁路站,轉乘國光客運往鵝鑾鼻方向之班車至砂島站即可到達砂島生態保護區。

Read the full story

奇萊山 Mount Chilai

16:12

白雪覆蓋的山頭 / 林文智
奇萊山位在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處,高度海拔3559公尺,景觀雄偉,峭壁連天。與名列五嶽三尖『一怪』標高3605公尺的奇萊主北峰,卡樓羅斷崖,屏風陵線,大禹山等形成一系列獨霸一方的綿延山峰。奇萊山素以險峻最為著名,是台灣發生山難最多的一座山,得名黑色奇萊的稱號。可以看到裸露的地方,吋草皆出不生的岩壁、險峻陡峭的懸崖,若遇陰雨的天氣登頂景觀更為詭譎。

Read the full story

後壁湖遊艇碼頭 Houbi Lake Ferry Dock

16:00

遊艇港與山色 / CTIN travelog-老山羊部落格
後壁湖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漁港,可容納500噸級以下漁船350艘,每年4~7月以雨傘旗魚、飛魚、鬼頭刀,10月至翌年3月以白皮、黑皮劍旗魚,魚獲量最多,其它季節可見到不同的魚獲。每當黃昏時,常可見本地民眾、觀光客爭購海鮮,極為熱鬧。貓鼻頭經雷打石至後壁湖之間的海域,已劃為本國家公園海域特別景觀區。海水蔚藍清澈,海面下處處是瑰麗的美景,各種不同的石珊瑚、軟珊瑚覆蓋海底,五彩繽紛的熱帶魚、海鰻、蝦、貝類、海藻等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堪為臺灣沿海之冠,世界上其它地區亦不多見。文章提供: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Read the full story

能高山

15:02

尖銳雄偉的能高山 / CTIN travelog-老山羊部落格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交界的木瓜溪上源,屬中央山脈主脊中段山系,能高山標高3,261公尺,三等三角點。能高山鄰近能高越嶺道,主脊向西彎成弓形,峰形狹長,小灌木叢稀疏間雜其間。早年山友為辨認方便,將能高山附近坡度陡峭,較具特色的高山,均以「能高」為名,成為能高山的副峰,分別為能高南峰標高 3,349公尺,二等三角點,能高東峰,能高北峰(南華山)標高 3,183公尺,三等三角點。日據時期,能高山與玉山(新高山)、雪山(次高山),因山名中均有「高」字,因此合稱為「台灣三高」。能高山的山形狹長,縱看尖銳,橫看雄偉,擁有不同的風貌。「能高殘雪」是有名的霧社八景之一,由能高縱走安東軍,沿途可看到牛魔角、水蛙石(卡賀爾山)、鳥嘴尖等,形像栩栩如生,堪稱造物之奇。

Read the full story

司馬庫斯越嶺

14:28

紅頂鐵皮屋的民宿 / 阿英的登山小站

司馬庫斯越嶺簡介

司馬庫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是台灣著名的原住民泰雅族部落,擁有「黑色部落」之稱,是全台最後通電的一個部落,因長年交通不便,造就一個遺世獨立的部落和巨木生態的山川景緻和森林風貌;司馬庫斯越嶺毗鄰棲蘭檜木帶,在道路未開前出入最近的新光部落須下谷越山5小時,更在10多年前須歷經兩天的路程才可以到達巴陵,沿著司馬庫斯古道到達巨人神木群,再經雪白山後尋稜線下到嘎拉賀部落,為一條充滿芬多精的越嶺路線。

司馬庫斯越嶺-自然景觀

來到司馬庫斯越嶺主要目的在於探訪台灣排名第三大的「神木」,其樹種為紅檜,樹高約35公尺、樹圍約20.5公尺,形狀類似燭台且須20人左右才可將神木環抱,樹齡約2500年,為了保護神木的樹根已在樹根部分建起木造平台;在司馬庫斯越嶺的路線中,除了可看到時代久遠的巨木群以外,楓樹、櫻花、竹林、扁柏和紅檜林立,溪澗、碎石落盤地質可見,是台灣目前十分珍貴的山林資源,司馬庫斯越嶺更是許多愛探險的遊客前來征服的好去處。

司馬庫斯部落介紹

最早期的泰雅族人從南投縣仁愛鄉往北移動,坐落於新竹山區塔克金溪東岸即為Mrqwang支族,司馬庫斯便是期中一個支族部落,為了紀念支族中的一位開發先烈先馬庫斯(泰雅語為Mangus),便將部落名稱命名為司馬庫斯(Smangus泰雅語紀念馬庫斯的意思);司馬庫斯部落至西元1979年始有電力供應,更從1991年起發展出神木群的觀光契機,至今也尚保留許多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風貌,除了原有的小米、水蜜桃等農產品以外,司馬庫斯亦發展出民宿、旅館、餐廳等旅遊觀光業,讓許多來到司馬庫斯旅遊的民眾享受最自在的司馬庫斯旅遊。

新竹縣旅遊風情

新竹縣五大遊憩系統中的雪霸國家公園大霸尖山上坪溪谷馬武督探索森林綠世界生態農場清泉溫泉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李棟山風景區內灣老街萬瑞森林遊樂區等等新竹縣好玩的地方都是讓您對新竹縣印象加分的好去處喔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1、國道三號:由竹林交流道下,往竹東、芎林方向行駛接120縣道接,轉台3線往橫山、內灣至尖石,轉竹60縣道後,行經那羅、田埔、秀巒,於泰岡部落前叉路向左行即可到達司馬庫斯。 ※需在秀巒檢查現場辦理入山證。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