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8

墾丁小巴里島 Kenting Mini Bali

19:42

小巴里島 / 馮順
這處位在後壁湖到貓鼻頭之間的秘境,很少有外地人知道,墾丁當地人稱它為「小巴里島」,因為他們認為,這處分布著奇形怪狀珊瑚礁石的海岸,有著得天獨厚的美感。被形容是「小巴里島」的這處海岸,事實上就是墾丁半島上灘岩最發達的地方,所謂「灘岩」,就是沙灘上又有岩石,這些奇形怪狀的岩石,都是珊瑚礁,有的高如柱子,有的又低矮如平台,錯落在沙灘上,有時候數座巨大的珊瑚礁,又拱圍出一處內陸湖泊,走進裡面會像走入迷宮般,灘岩也是墾丁地區堪稱世界級的景觀。造成灘岩的原因,據專家的研究,可能是地下水溶解石灰岩層,流出沙灘時受熱凝結所形成,如果遊客仔細一點的話,還可以在沙灘後方的山壁上,找到從岩壁上流出來的地下水,用手摸摸看,還會帶一點熱度,在接近海面的岩石,還可以找到壼穴和層間洞穴等有趣的侵蝕地形。由於珊瑚礁發達的海底,也是魚類最容易聚集的地方,所以在這些灘岩的海底下,處處可見到瑰麗的美景,和生活在其間的種種熱帶魚群,墾丁後壁湖一帶的民營浮潛公司,也多半選擇在這處海域和岸邊,進行浮潛教學和潛水體驗活動。

交通資訊

從墾丁的後壁湖往貓鼻頭方向,在離開核三廠的排水口後,道路上會出現路中間有一塊大岩石,將馬路分成兩邊,在此地路邊停車,然後走下左邊的樹林裡,徒步30公尺就到海邊,再右轉進入密林裡,走40公尺後,就可以看到一處優美的秘境。

Read the full story

八寶公主廟 Babao Princess Temple

19:08

八寶公主廟 / 馮順
沿著夏都沙灘酒店前方的大灣海灘,一路往南走,來到海灘盡頭前,會發現海邊有一座萬應公祠,這就是墾丁當地人口中所說的「八寶公主廟」。「八寶公主」是誰?和墾丁有何關係,地方上對「八寶公主」的來歷說法不一,根據「恆春縣誌」的記載推測,可能是指在清同治6年(1867年),在墾丁外海發生船難的美國商船羅發號上的韓特夫婦,在棄船登陸時,被當時的龜仔角部落(即今天社頂公園)番仔所殺,由於船上僅有韓特夫人是女性,而且在她身上發現八件異物,因此有八寶公主之說。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指遇難的是荷蘭公主,所以在八寶公主廟內,才會有一幅橫聯「荷公主女」,也有一些墾丁人稱八寶公主是紅毛公主,總之,就是搞不清楚這位公主是那國人和真實身分。在1934年的日據時代,據地方上傳說,八寶公主顯靈,向一位漁民託夢表示要留在台灣,地方上才為她建廟供奉,現在所見的八寶公主廟,是在民國70年重修時模樣,為一座「三合一」廟,主位拜萬應公,一旁拜土地公,一旁才是拜八寶公主。八寶公主的傳說,豐富了墾丁人文傳奇,也讓我們理解到一百年多年前,墾丁其實就已經是一個和國際社會接觸的地方。墾丁許多地方都流行「三合一」,如海上活動的浮潛、香蕉船和遊艇三合一,靈感可能就是源自於此。

Read the full story

2006-01-11

鹿林山自然公園

10:33

鹿林山與麟趾山入口 / 老山羊資訊網
鹿林山自然公園是玉山國家公園主要的遊憩區,民國80年初新中橫公路通車,此處成為園區西北處最重要的環境教育解說點與臺灣中部熱門的遊憩據點。園內高山景觀豐富,遊客循石磚步道而行,山徑旁豎立許多解說告示牌,指引遊客辨識四周山景、解說該處的生態環境與植物性狀,讓遊客不致於空遊寶山。  鹿林山自然公園銜接玉山山塊與阿里山山脈,不論遊客是從阿里山或水里進入山區,塔塔加停車場是最佳的中途休憩站。  鹿林山自然公園的健行步道始於塔塔加停車場或塔塔加遊客中心,多數遊客會先在遊客中心停留片刻,參觀遊客中心的各項生態解說設施與用餐,隨後循緩昇的健行步道,細覽玉山群巒與阿里山山脈。從塔塔加停車場循楠梓仙溪林道步行約1.7公里到鹿林山自然公園與塔塔加鞍部叉路口,遊客可以見到一株高聳的臺灣鐵杉,樹型如巨傘般蒼翠繁茂,午後雲霧蒸騰時刻,單株鐵杉矗立於溪谷,呈現幽雅的樹姿。  鹿林山自然公園包含鹿林山與麟趾山,從大鐵杉叉路口朝南步行約800公尺就可以到達鹿林山與麟趾山登山口,登山口朝北約30分鐘登麟趾山,朝南約1小時登鹿林山。兩處山頂都有顯明地標解說周邊地理環境,峰頂可以欣賞旭日東昇於玉山群巒與黃昏落日於阿里山山脈的氣象景觀。● 塔塔加鞍部楠梓仙溪林道3.1公里的塔塔加鞍部,是玉山山塊與阿里山山脈交接處,是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溪、濁水溪上游的神木溪與沙里仙溪的分水嶺,歷年皆為登山者進出玉山山區之重鎮。塔塔加鞍部一帶原為紅檜林、雲杉林,伐木結束,林務局改栽植的臺灣二葉松、雲杉,曾於民國82年初遭受森林火災,災後當年巧逢全省乾旱使得裸露地表倖免遭受暴雨劇烈沖刷侵蝕,地表倖存的草本植被繁衍相當快,當年夏末初秋,已是繁花繡錦,族群以玉山沙蔘、臺灣油點草、臺灣澤蘭、臺灣百合、蕨類植物為主,若非枯木橫陳甚難看出年初此處才遭火焚,爾後經過一年生息,隔年初春的綿綿春雨使得許多下根群尚未死亡的灌木叢紛紛萌發新芽如臺灣馬醉木、紅毛杜鵑、褐毛柳等,同時災後悻存的二葉松與其幼苗已成長茁壯並與快速擴張的玉山箭竹、高山芒競爭棲息地。● 高山草原與白木林鹿林山自然公園歷經數次祝融浩劫,稜脊南邊山坡可見大面積的白木林景觀,主要是臺灣鐵杉與雲杉林劫後的寫照,株株禿枯的林木,在蔥綠山野顯得相當突兀。鹿林山或麟趾山的峰頂視野開闊,向南可遠眺關山,朝西俯瞰阿里山山脈與楠梓仙溪流域的溪谷的雲海翻騰,不穩定的深秋天候,偶可見雲海翻騰橫越玉山西稜脊直瀉楠梓仙溪溪谷,形成壯麗的雲瀑景觀。鹿林山自然公園主要是玉山箭竹與高山芒構築的高山草原景觀,林木以雲杉、臺灣鐵杉、臺灣二葉松、華山松為主。灌木叢以臺灣杜鵑、玉山假沙梨、臺灣鴨假木、臺灣馬醉木、紅毛杜鵑為主。 ● 春事漫山初春,許多針葉樹種開始邁入花期,鹿林山自然公園自不例外,其中以臺灣二葉松的枝梢密生黃色雄花穗與暗紅色雌花毬為最醒目。灌木叢以集生的臺灣馬醉木枝稍怒放白色小花與散生的紅毛杜鵑綻放火紅花朵居冠,草本植物則是鹿林山莊一帶的白花三葉草與遍布新中橫公路旁的毛地黃為最鮮豔。夏季則是欣賞草本植物花期主,族群醒目的植被,以6、7月臺灣百合的白色漏斗狀花為主; 7至9月賞虎杖的白花與紅果;8至10月細觀臺灣澤蘭枝梢密生的白花,整個山區的花期常持續至初秋。● 楓紅層層漫漫石山秋天是山區最好賞日出與雲海時刻,降雨機率低,晴朗天候的比率相當高,午候常見雲霧沉降於海拔2200公尺左右,形成雲海翻騰於阿里山山脈一帶的和社溪與阿里山溪與關山一帶的荖濃溪與楠梓仙溪。秋冬季節,許多植物的枝椏高掛累累果實,從二葉松與華山松的碩大毬果、玉山假沙梨的火紅果實到臺灣澤蘭的飛絮的種子,處處可體驗自然孕育生命的力量。秋天的芒花季與楓紅景觀,此處依然可見。鹿林山一帶的高山芒花迎風搖曳如翻騰起伏的白浪,而新中橫公路的石山工作站一帶的楓葉轉為火紅迎人,楓葉樹種以臺灣紅榨楓、臺灣掌葉楓為主。 ● 雪景與梅花季  冬季的新中橫公路的降雪機率相當低,一般遊客僅能經新中橫公路的137K處的觀山景點到夫妻樹景點之間遠眺玉山群巒的雪景,反倒是新中橫公路神木村段的梅林與公路兩旁的聖誕紅,怒放白色梅花與火紅的聖誕花花朵,吸引許多遊客的注意力。初冬的新中橫公路以梅花著稱,順遊風櫃斗的梅子產區是不錯的選擇

Read the full story

2006-01-09

九曲黃河第一彎

11:49

九曲黃河第一彎 / 馮順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後往東流,在流至青海、甘肅和四川三省交界處時,原本是往東的流向,神奇似地突然大轉彎,轉向西北方向又流回青海省,在青海省繞了300多公里後,才從東北方進入甘肅省。黃河在青甘川三省交界處形成的這個近180度的大轉彎,被稱為「黃河九曲第一灣」,是地理上的一大奇觀。  黃河九曲第一彎雖位處三省交界處,但公認觀賞第一彎最好的魚度,是在四川省若爾蓋縣的唐克鎮,第一彎離唐克鎮還有6公里,遊客在離開唐克鎮前往景點路上,如果是在旺季,就會碰到有人收費,每人票價20元人民幣,平時不會收費。  來到黃河第一彎,別急著登高賞景,先到黃河邊,親近一下這條中國的母親河,此段的黃河還是屬上游段,但河水已經有點黃了,岸邊有藏民經營的宿營地,如果不想晚上趕路到若爾蓋縣城住宿,可以往到藏民經營的簡易宿營帳篷過夜,雖然簡陋,但頗能體驗野趣。  此地因地處偏僻,沒有什麼交通工具,藏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不管是大人小孩,人人都會騎馬,而且還練就一身馬上飛的功夫,只要遠遠看到有外地遊客,他們鐵定飛馬奔馳來到你身邊,希望你能騎騎他們的馬。這裡的馬也大有來頭,牠們都是大塊頭的馬,號稱是純種的「河曲馬」,據說當年成吉思汗滅西夏時,還徵調過此地的河曲馬作為戰馬。  在此地騎馬過過癮後,別忘了此地有一塊立在黃河邊的石碑,上頭寫著李白著名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來到第一彎的遊客,都要來到這塊石碑前留影。  要想欣賞黃河九曲第一彎動人心魄的景色,就得稍微費點力氣,攀上索格藏寺後方的布朗山,才有辦法登高望遠,這時候騎馬上山是個好主意,你可以向藏民租馬,讓馬兒載你登山,到最高處去眺望第一彎,如果你想測測自己的心肺功能,那就自己攀登一段山路也無妨,索格藏寺海拔高度已超過3000公尺,布朗山頂是3500公尺,空氣比較稀薄,爬起山會覺得很喘。  黃河九曲第一彎島嶼眾多,紅柳成林,錦雞野兔隱遁其中,水鳥翔集,漁舟橫渡,被生態科學家譽為「宇宙中莊嚴幻景」。這是地球上的動人奇景,也是中國西北方最值得一遊的景色,它隱藏在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邊陲,如果不是300多公里外有個九寨溝,恐怕還沒有多少人會來到這個地方。  索格藏寺後方的布朗山,是觀賞九曲黃河第一彎全景最佳的地點,可能是藏民也懂得「看風水」,在這座山頂上有一處由幡旗所包圍的瑪尼堆,正對著黃河九曲彎,平整的石頭上放置著白色的旄牛頭骨,這可能是藏民舉行天葬或是法事的地方。  選擇在黃昏去觀賞第一彎是最棒的時間,隨著黃昏的光線變化,河面的反光也千變萬化,讓人嘆為觀止,但是要注意夜色降臨後,天氣奇寒,防風禦寒裝備不可少。

Read the full story

2006-01-06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10:39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 羅義學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位於芝山岩北側,為目前台北地區唯一現存『芝山岩文化層』的所在,也是全台唯一一處發現七個文化層的遺跡處,更是全國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園區佔地廣達四公頃,目前已被台北市政府列為二級古蹟,具有地理、歷史、人文、景觀、生態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保存價值。芝山七個文化層,包括:舊石器時代晚期、大坌坑文化(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7000-4700年)、訊塘埔類型文化(距今4500-3500年)、芝山岩文化(距今3800-3000年)、圓山文化(距今4400-2500年)、植物園文化(距今3000-2000年)以及十三行文化(距今2000-1800年),都利用過芝山岩地區居住、活動。芝山岩文化生態綠園擁有幾十種的鳥類五色鳥、紅嘴黑鵯、樹鵲、黑冠麻鷺....等、蝴蝶及昆蟲:青斑鳳蝶、臺灣粉蝶、端紫斑蝶...等,還有280餘種的原生植物八芝蘭竹、無患子、楓香及台北樹蛙、赤腹松鼠、獨角仙等等,除外也擁有許多特殊的地質景觀,如:陡峻的崖壁、太陽石、風化窗、石門、洋蔥石等。更成為台北最佳且交通最方便的地質考古教室。芝山岩豐富的文史與生態教育目前已被列入國小中年的校外教學課程行列中,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以「接觸自然」為定位,讓孩子們在親身的接觸中學習與成長。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規劃有,水生池、芝山岩展示館、教育暨行政中心、布萊得野鳥護育中心得得之家、生態暖房、遊客中心、考古探坑教室等七大主題專區。大朋友、小朋友可經由展示館中逐項生動活潑的介紹,了解、認識自然的生態,也可由出土的文物中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以建立大朋友、小朋友愛惜土地、珍惜生態環境的概念。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1、國道一號:由台北交流道下,接重慶北路過百齡橋後至中正路,接雨農路後過雨農大橋即可到達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搭乘大眾運輸:1、公車:搭乘206、267(副)、645、645(副)至芝山公園站即可到達芝山文化生態綠園2、捷運:(1)、搭乘捷運淡水線至芝山站,沿外雙溪河堤步行即可到達芝山文化生態綠園(2)、搭乘捷運淡水線至士林站,往中正路和雨農路方向步行即可到達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Read the full story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