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6

哈爾濱

14:54

中央大街 / 馮順
中國和北方的強大俄國,交手了一百多年,留下許多令人扼腕的歷史,交手的過程中,不是割地賠款,就是領土被長期侵略,俄國人也在中國留下一座紀念城市,就是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城是中國最有俄羅斯味道的城市,或許它在過去的殖民歷史是悲涼的,但從今天旅遊價值來說,卻是異國風情濃厚的地方,這就是哈爾濱的旅遊資源。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所在地,這座城市算起來還很年輕,從有人在此地聚集、開墾,到演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僅有一百多年時間,和眾多大陸著名的省會城市,動不動就上千年歷史相比,哈爾濱僅能算是「小老弟」。追溯哈爾濱的歷史,要提到歷史上有名的「中東鐵路」,1986年5月,俄國利用中國清朝政府,派遣李鴻章前往莫斯科的機會,和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同意俄國將西伯利亞大鐵路延伸到中國的東北,這條鐵路歷史上稱「中東鐵路」。鐵路工程始於1987年,大批不同國籍的工程人員進入東北地區,包括俄國人、日本人、德國人、法國人和瑞士人等等,其中,俄國人佔最多,近2萬人。第一批來到哈爾濱的俄國人,開始建立小聚落,當時住在哈爾濱附近的是滿人,他們稱此地Haobin,意思是「扁島」,因為這個靠近松花江的地方,舉目所見都是沼澤地,小島,非常荒涼。俄國人在建造鐵路過程中,為了釀酒,在此地建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就是今天哈爾濱的發源地,在哈爾濱市內有個區叫「香坊區」,就是早年小鎮所在地,也是哈市最老的行政區。中東鐵路在1903年通車後,哈爾濱的人口愈來愈多,許多俄國人也和中國人通婚,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這些混血兒輪廓鮮明,男的高大,女的美麗,哈爾濱人管稱第一代的俄國移民叫「老毛子」,第二代叫「二毛子」,第三代叫「三毛子」,以此類推。俄國人除了在哈爾濱留有後代,也在宗教上留下了一座建築恢宏的「聖索菲亞教堂」,這是一座東正教堂,位於今天哈爾濱市的鬧區,看到這座教堂,頓時間會讓人從中國跨越到莫斯科廣場,有時空交錯的感覺。和中國許多城市相比,哈爾濱雖居北方,緊鄰俄國,卻是一座從來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因為它是北方帝國主義在中國建立的城市,當然用不著建城牆去阻擋侵略者,反而是敞開雙手歡迎移民者。在哈爾濱移民最多的年代,是在中東鐵路完工後的19世紀初,據統計,當時有33個國家16萬個僑民住在哈爾濱,此地還設有16個國家的領事館。在哈爾濱市的郵政街,有一家叫波斯特 (POST)的四星級旅館,飯店內收藏了許多19世紀初,在哈爾濱生活的外國移民使用的東西,小到煙斗、照相機,大至冰箱、腳踏車,讓許多遊客能重溫哈爾濱這段很特別的歷史記憶。走在哈爾濱的街上,也可以看到許多巴洛克的建築,這都是移民文化的遺存物,只可惜,懂得保護和欣賞這些古建築的人愈來愈少,一心往前跑的哈爾濱,只想立新,卻不太想護舊。

0 Responses to “哈爾濱”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Popular Posts

Labels